截取长的,补充短的。比喻用长处补短处。出自《墨子・非命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比喻用长处补短处。绝:截断。截取长的,补充短的。比喻用长处补短处。 复
详细解释
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。比喻在本乡作官,或富贵后回到故乡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张既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同衣锦还乡。昼:白天。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。比喻
详细解释
习惯了,就形成了风气。出自宋・朱熹《谏诤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成为习俗。风:风气。习惯了,就形成了风气。 复制出处:宋・朱熹《谏诤》:“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
详细解释
比喻力薄任重,必致灾祸。出自《周易・鼎》。孔颖达疏:“施之于人,知小而谋大,力薄而任重,如此必受其至辱,灾及其身也,故曰其形渥,凶。”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
详细解释
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。出自韩非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。 复制出处:韩非《韩非子・外储
详细解释
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,先投以石子,看看有无反应,借以探测情况。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。出自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2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探路。原指夜间潜入某处
详细解释
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。出自何香凝《孙中山与廖仲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发愤:决心努力;图:谋求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。 复制出处:何香凝《孙中山与廖
详细解释
见“触目伤心”。出自朱自清《背影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人或事物等。见“触目伤心”。 复制出处:朱自清《背影》:“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!他触目伤怀,自然不
详细解释
昧:隐瞒;金:原指金钱;现泛指钱物;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。出自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昧:隐瞒;金:原指金钱;现泛指钱物;拾到东
详细解释
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。出自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5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出卖主子。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。 复制出处:清
详细解释
比喻只顾眼前,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。出自清・梁启超《外债平议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比喻只顾眼前,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。 复制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外债平议》:“就
详细解释
习惯了就养成了性格。出自《晋书・王导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习惯成自然。习:习惯。习惯了就养成了性格。 复制出处:《晋书・王导传》:“习以成性,迁善远罪而
详细解释
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,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。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出自北齐 魏收《为侯景叛移梁朝文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抽掉锅底下正燃烧的柴火,
详细解释
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。舍生:舍弃生命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
详细解释
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回声。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出自茅盾《旨趣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寻知音。嘤:鸟鸣声。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回声。比喻寻求
详细解释
见“夫唱妇随”。出自语出《关尹子・三极》。唱,一本作“倡”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夫妻和睦。见“夫唱妇随”。 复制出处:语出《关尹子・三极》:“天下之理,夫
详细解释
分析时势,判定其发展趋势。出自唐・吕温《诸葛武侯庙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审:详查,细究。分析时势,判定其发展趋势。 复制出处:唐・吕温《诸葛武侯庙
详细解释
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,不但于事无补,反而使事态扩大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2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方法错误。把:握住;薪:柴火。抱
详细解释
比喻决心改过自新。出自《南史・荀伯玉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比喻决心改过自新。 复制出处:《南史・荀伯玉传》:“若许某自新,必吞刀刮肠,饮灰洗胃。”用法
详细解释
测知未来的吉凶祸福;这是一种迷信行为。形容有预见。出自元・无名氏《桃花女破法嫁周公》第三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有预见。测知未来的吉凶祸福;这是一种迷信行
详细解释
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。比喻方法不对;徒劳无功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缘:顺着;木:树。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。比喻方法不
详细解释
指慰劳作战的官兵。出自《后汉书・吴汉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犒劳官兵。椎牛:杀牛;飨士:犒劳军士。指慰劳作战的官兵。 复制出处:《后汉书・吴汉传》:“汉将轻
详细解释
自己立法;却使自己受害。比喻自作自受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商君列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毙:倒下;死去。自己立法;却使自己受害。比喻自作自受。 复制
详细解释
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,就使它变得很出色。出自宋・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・孟浩然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
详细解释
哲学用语,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,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。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,看到积极方面,也看到消极方面。出自宋・邵雍《皇极经世绪言》第七卷。一
详细解释
一贯作恶;屡教不改。出自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六年》。一般作宾语,含贬义。一贯作恶;屡教不改。怙:坚持;悛:悔改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六年》:“长
详细解释
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,成了习俗。出自《魏书・高允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成为习俗。俗:习惯。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,成了习俗。 复制出处:《魏书・高允传》:“虽条
详细解释
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。出自谷斯范《新桃花扇》第三一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。 复制出处:谷斯范《新桃花扇》第三一回:“
详细解释
比喻照样子模仿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口语。比喻照样子模仿。 复制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口语。例子:这种比葫芦画瓢的做法不值得提倡
详细解释
振奋精神,想办法治理好国家。出自北宋《新唐书・魏知古等传赞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统治者。厉:振作,振奋;治:治理国家。振奋精神,想办法治理好国家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喻放走敌人;留下后患。出自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刘巴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零陵先贤传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宾语,指把敌人放走。把老虎放回深山。比
详细解释
坐在井底看天。比喻眼界狭小;见识有限。出自唐・韩愈《原道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坐在井底看天。比喻眼界狭小;见识有限。 复制出处:唐・韩愈《原
详细解释
闭门不出,将自己与外界隔绝。出自《汉书・张陈王周传赞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闭门不出。杜门:关门不出;绝:断绝。闭门不出,将自己与外界隔绝。 复制出处:《汉书・张
详细解释
滴水可把石头打穿。比喻虽然力量小;但只要坚持不懈;就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。也作“水滴石穿”。出自宋・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・一钱斩吏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状语,
详细解释
形容骄傲的神态。出自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一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形容骄傲的神态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一》:“冯几据杖,眄视指使,则厮
详细解释
一点一滴的积累,就会从小到大。出自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董仲舒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积累。致:达到;巨:大。一点一滴的积累,就会从小到大。 复制出处:东汉
详细解释
从浅到深。出自清・无名氏《杜诗言志》卷四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逐渐深入。从浅到深。 复制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杜诗言志》卷四:“夫诗之章法起句,必切本题,且由纲
详细解释
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。出自唐・寒山《诗》之一五九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。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。 复制出处:唐・寒山《诗》之一五九
详细解释
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。出自沈从文《边城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保守秘密。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。 复制出处:沈从文《边城》:“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
详细解释
比喻不从长远考虑,稍有矛盾,立刻翻脸。出自老舍《骆驼祥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变脸快。比喻不从长远考虑,稍有矛盾,立刻翻脸。 复制出处:老舍《骆驼祥子》
详细解释